城市站点 :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重庆 | 武汉 | 长沙 | 天津 | 西安 | 成都 | 杭州 | 苏州 | 南京 | 东莞 | 贵阳 | 南昌 |

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主席刘凤珍博士赴京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一生探索科学未知 始终心系家国故土

【发布者 : admin】

【浏览量 : 1012】

【Time : 2025 / 10 / 23】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设立缅怀室,连续7天接受公众吊唁,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前往清华园送别。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一楼119室布置为缅怀室,摆放杨振宁照片、菊花及留言本,每日9时至21时开放。 

吊唁者包括清华师生、校友、科研工作者及普通市民,许多人专程献花、鞠躬,表达哀思。

  杨振宁与清华渊源 

杨振宁幼年随父迁居清华园,晚年回归清华任教,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致力于人才培养。 

其办公室悬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对联,象征其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

  科学贡献与影响 

  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及“杨-巴克斯特方程”等理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石。 

晚年心系中国科教事业,倡导学术自由,支持青年学者发展,培养大批科研人才。

   刘凤珍博士讲述杨老是跨越两个世纪的传奇导师,从清华园出发,23岁公费留美,35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耄耋之年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国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一生探索科学未知,始终心系家国故土,在科学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2025-10-22 11:30:56.910000

2019年度“求是奖”在清华揭晓,杨振宁先生获终身成就奖。

 

  格物致知,勇攀科学高峰

      1945年,杨振宁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我到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不到一个月,那时候芝加哥大学的物理系有200多个研究生,(我)立刻就变成了研究生中物理学知识最多的一个人,所有这些都是我在西南联大7年学习的结果。”杨振宁曾回忆说。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这一发现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刷新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两人也于次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一年,杨振宁才35岁。在获奖致辞中,他毫不避讳自己的身份,“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      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最高成就远不止于此,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他和米尔斯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

心系故土,搭建交流桥梁

 1971年夏天,杨振宁踏上了阔别26年的故土。飞机越过边境时,驾驶员通知:“我们现在进入中国的领空。”那一刻,他心跳加速,眼眶湿润。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回归之一——成为旅美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掀起了华裔科学家归国交流的热潮。      此后的数十年间,他持续为中国科教事业奔走,多次向国家领导人建言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学者后来多数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1978年,杨振宁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欣然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他针对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远景规划提出许多建设性见解。当听说中国科大首创少年班时,杨振宁非常高兴。他以物理学大师费曼为例,提出不要给少年班的学生太多束缚,“他能吸收什么就让他吸收什么,应支持他们向擅长的方向发展,不要照搬一个模子”。     在杨振宁关于童年老家的记忆中,正厅门口贴着的一副对联令他印象深刻,上联“忠厚传家”,下联“诗书继世”。“父亲一生确实贯彻了‘忠’与‘厚’两字。”“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倾囊相授,一生归根清华

  1997年,75岁的杨振宁从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手中接过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的聘书,在清华开始了“他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杨振宁借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模式,以“精干、择优、流动”为原则,聚焦理论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前沿领域。他将其办学理念凝练为“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倡导沉潜深入的治学态度。在他的推动下,研究院发展成为中国基础科学的重要基地,培养了大批杰出青年学者,其中多人已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      作为杨振宁先生的关门弟子,在20多年的相处中,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深刻体会到了杨振宁“永远学术为先的态度”。翟荟说,现在学术界在强调“破五唯”,在高研院,从一开始就只有“一唯”,那就是“唯留得下来的学术成果”。      2004年秋季学期,杨振宁还主动为清华物理系和数学系8个班200余名大一新生讲了一学期的“大学物理”。这位82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每周两次、每次两个45分钟讲授基础课,常常在课间的5分钟休息时间还在讲课。他上课从不点名,谁要想上厕所直接去,不用打招呼。      “杨先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科学大师,他视野广阔,始终密切关注科学前沿的诸多领域,并对年轻学者的科研工作给予了无私的扶持与鼓励。”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小云看来,先生回到清华大学,是真心希望能在关键科技领域的突破与科技人才的培养上“帮上忙”,他无私的支持对年轻人的成长是意义深远的。      20219月,在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杨振宁先生具有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风范,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大先生、真正的大师。杨先生在一个世纪的岁月里,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观如海的学术成就,书写了功在世界、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      如今,这位跨越了两个世纪的物理学巨匠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杨振宁先生一生跨越科学巅峰与家国使命,最终在清华园画下人生圆满句点,留下深远影响。刘凤珍博士最高表示,作为清华我学习我们将永远铭记的这位伟大的科研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