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重庆 | 武汉 | 长沙 | 天津 | 西安 | 成都 | 杭州 | 苏州 | 南京 | 东莞 | 贵阳 | 南昌 |

唐韵飞歌,时代瑰宝:南龛石窟记

【发布者 : admin】

【浏览量 : 1007】

【Time : 2025 / 08 / 21】


巴中城南,有山名曰南龛。其岩峻峭,石龛重叠,自隋唐以来,佛窟累累,雕嵌精湛,宛若隐藏在大山深处的佛教艺术殿堂。此地造像,始创于隋,盛于唐,不断增镌,至今犹存一百七十六龛,二千七百余尊,汇聚了佛教各教派的造像,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步入南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对威猛石狮,守护着这片千年圣境。山门石,亦称"天门石",传为天外飞来之物,乃南龛第一道门户。石上观音宝相庄严,仿佛自云端俯视众生,眉宇间透着盛唐的雍容与慈悲。

沿石阶而上,两侧龛窟密如蜂房,最大的见方逾丈,最小的仅五寸,错落有致,疏密相间。佛像神情各异,或庄严,或慈祥,或沉思,或微笑。菩萨体态优美,和谐生动;力士威风凛凛,雄健有力;飞天衣带飘逸,栩栩如生。这些造像多采用高浮雕技法,衣纹和缨络用流畅明快的'、刻线条,刀法纯熟洗练。

最令人惊叹者,莫过于第107龛的卢舍那佛。佛像高达4.45米,结跏趺坐,头戴华美花冠,身着袒右肩袈裟,面容饱满,唇润颐丰,身躯健美,表情庄严肃穆,展现出令人皈依的艺术魅力。凝视这尊千年大佛,仿佛能听见盛唐的梵音穿越时空,在山谷间回荡。

南龛造像中,观音菩萨最多。其中一尊男性观音像尤为独特,在全国亦属罕见。而第83龛的双头瑞像,更是鬼斧神工-----尊身躯,两个佛头。传说有两个贫民想捐资开龛,钱财不够,画师被其虔诚感动,创作了这尊双头佛像供两人共同供奉。其实这题材源自西域,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已有记载,而在中国石刻中,目前仅见于巴中。

毗沙门天王龛也引人驻足。天王高184厘米,身着明光甲,左手叉腰,右手握拳,脚踩地鬼,威风凛凛。他是佛教护法神,也是哪吒三太子的父亲。唐代军旗上常绘其形象,视为保护神。这些造像不仅展示了佛教艺术的精湛,也见证了古代巴中作为米仓道要冲的地理重要性----北接长安,南下蜀地,商贾云集,文化交融。

在神仙坡东段,可见北宋巴州刺史张垓题刻:"清江一曲抱邨流,古柏千茎绕径幽……"这位异乡官员借用杜甫诗句,表达了对巴山蜀水的赞美与思乡之情。而云屏石上,清代道光年间孙基所书"云屏"二字苍劲有力,仿佛悬于高门大院的匾额,守护着这片佛国净土。

最令人深思的,莫过于老君洞旁的"和平"石刻。1956年,八旬老人刘建功采用象形写法,将"龙虎"二字融合成"和平"。在那个刚刚经历战火洗礼的年代,这简单二字承载着人民对太平生活的渴望,对战争中牺牲英雄的深切缅怀,也是警醒世人珍惜和平的永恒倡议。

色彩,是南龛石窟的另一奇迹。历经千年风雨,这些露天造像依然色彩艳丽一一白色、红色和金色多为唐代原彩,而鲜艳的蓝色、绿色则是清代嘉庆年间补彩。专家研究认为,色彩持久得益于白砂石壁利于颜料渗透,以及古人采用纯天然植物和矿物质色素。这不仅是艺术的奇迹,更是古代科技智慧的结晶。

站在南龛山顶,俯瞰巴州城,现代楼宇与古老石窟相映成趣。游人中,有虔诚香客焚香祷告,有艺术学子临摹写生,有历史学者考证研究,更多是普通游客驻足观赏。一对银发夫妇并肩而立,老先生轻声吟诵着南宋通判宗泽的《古楠赋》:"用之为栋梁则足以建九重之明堂、用之为舟楫则足以济巨川之汪洋……"老妇人微笑颔首,夕阳为他们镀上金边。

我忽然顿悟:这些冰冷石头之所以成为永恒艺术,不仅因巧夺天工的技艺,更因其中灌注的炽热信仰与生命情怀。严武修龛为父祈福,宗泽借楠明志抗金,无数商贾捐资装彩,乃至无名匠人一凿一斧的雕刻-----他们都将自己的故事、时代的呼吸刻进了这面石壁。

千年过去,时代更迭,烽烟散尽,而佛依然微笑。这不是出世的逃避,而是对人间最深切的悲悯与守护。如今,古老的石窟迎来了新时代的观众,唐韵飞歌穿越时空,与现代人的心灵对话。这些石像不再仅仅是宗教圣物,更是人类智慧、艺术与情感的结晶,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代瑰宝。

下山时,夕阳西下,石窟渐渐笼罩在暮色中。然而我知道,明日朝阳升起,这些千年佛像仍将继续它们无声的诉说,等待下一个有缘人的聆听。唐韵飞歌,永不落幕;时代瑰宝,光耀千秋。                         

作者简介:张露平,女,巴州区人。汉语言文学学士,热爱写作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