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 张强】
【浏览量 : 6105】
战斗英雄的诗与远方
——韦学锋诗集《故乡的遥望》首发分享会在深举行
新时代湾区文学出品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原主席谭谈题字。
五月的深圳,木棉花正艳,凤凰树初绽,整座城市浸润在蓬勃的生机与书香里。5月25日上午9时30分,一场特殊的文化盛宴在蛇口沿山路18号的毛体书屋温情启幕——战斗英雄韦学锋的首部诗集《故乡的遥望》首发分享会在此举行。这场以“诗与远方”为经纬的聚会,既是一位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兵对生命的诗意回望,也是深圳这座“阅读之城”对英雄精神与文学情怀的礼赞。
一、英雄与诗:从战壕到笔端的生命叙事
毛体书屋内墨香与书韵交织,“诗言志”的毛体书法在墙面上舒展,仿佛提前为这场活动写下注脚。9时30分,会诗台文化传播中心朗诵家玄噜噜以一首激昂的开场诗《必然英雄》拉开序幕,铿锵的朗诵声中,一位“左手握钢枪,右手执诗笔”的战士形象跃然眼前。
活动由中国大湾区诗汇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施维主持,她向在场嘉宾介绍:“今天的主角韦学锋先生,是原广州军区42集团军124师372团政治委员,是浴血疆场的一等功臣、全国战斗英雄,也是深圳市‘最美退役军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铁骨铮铮的老兵,用时光沉淀出一部《故乡的遥望》——这是他从战火到和平的精神注脚,是一位军人对故乡、对生命最深情的凝望。”
在全场掌声中,韦学锋一身戎装,步伐稳健地走上讲台。他的致辞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我曾是一名军人,枪林弹雨中守护国土是我的使命;如今我是一名诗人,文字是我对故乡、对生命最深的凝望。这部诗集,是我用半生硝烟与半生诗意酿成的酒,愿与诸君共饮,敬山河无恙,敬岁月有情。”
简单的话语,却让在场许多人红了眼眶。作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亲历者,韦学锋曾在战壕里度过二十岁生日,曾目睹战友在身边倒下,也曾在胜利的欢呼中仰望星空。“那时,我总爱望着阵地后方的远山发呆——那山的轮廓多像故乡的丘陵?那云的形状多像母亲的白发?”他说,“后来我明白,所谓‘故乡的遥望’,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精神的原乡。我用诗把战场的星、故乡的月、战友的笑、母亲的泪串起来,在纸上重生。”
二、诗与远方: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如果说韦学锋的致辞是打开诗集的“钥匙”,那么随后播放的两段视频则为这场对话注入了更广阔的维度。一段是原124师组织科长、公安诗人杨秀东专门为活动创作的诗歌《军魂,在延伸》的视频。画面中,老照片里的军营、现代军人的训练场景、韦学锋在诗会上的侧影交替闪现。
另一段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社会活动部主任马文秀的祝贺视频,更从文学维度诠释了诗集的价值:“《故乡的遥望》是英雄的诗意回眸,是战士的深情告白。韦学锋用文字架起了一座连接战火与和平、故乡与远方的桥梁——这里有军人的铁血,更有凡人的温情;有历史的厚重,更有生命的轻盈。”
上午10时许,激动人心的揭幕仪式到来。韦学锋与夏志红(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童胜利(毛体书屋主人)、江湖海(大湾区诗汇副主席)、刘鹏凯(《珠海特区报》主编)、王跃强(《中国诗人》杂志社社长)共同揭开红绸,一本淡绿底色、印着军人头像的诗集《故乡的遥望》赫然呈现——封面设计取自韦学锋的三女儿韦萌给父亲的画像,简洁而富有张力。
此时,七位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手捧鲜花走上台,用清脆的童声朗诵《我曾是一个兵》,稚嫩的声音与“兵”的厚重形成奇妙的共鸣。韦学锋弯腰接过鲜花,又逐一为孩子们递上签好名的《故乡的遥望》:“希望你们记住,岁月静好的背后,有许多人曾用青春守护;也希望你们明白,每一颗心都可以有诗意的远方。”
三、诗与城:一场文化与精神的双向奔赴
赠书仪式将活动推向又一高潮。韦学锋分别向香港会诗台文化传播中心(代表宋凤霞)、中山市文章五金塑胶有限公司(代表吴升章)、粤港澳大湾区法律与社会融合发展促进会(代表芦海滨)赠书。“这些单位或深耕文化传播,或推动社会融合,或支持公益事业,正是‘诗与远方’的践行者。”主持人施维说,“希望韦学锋上校的诗能跟着这些‘桥梁’走得更远,让更多人看见英雄的柔软,听见时代的心跳。”
自由发言环节,嘉宾们从不同视角展开对“英雄与诗”的探讨——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惠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江湖海对《故乡的遥望》收录作品进行了深入评析与高度赞誉。他指出,书中作品整体格调昂扬激越,境界宏阔悠远,内容丰赡厚实,情感真挚饱满,字里行间跃动着炽烈的家国情怀与刚健的军人气质,恰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誉,以赤子之心书写时代气象。评点之余,江湖海还特别向作者韦学锋及毛体书屋赠予亲笔书法作品,以翰墨传情,为此次文学交流增添了雅趣。
原海军歌舞团王雯一的阮演奏《丝路驼铃》则以音乐诠释“远方”:清脆的琴音如驼铃摇曳,如丝路蜿蜒,与诗集中许多意象不谋而合。深圳市作协会员汤学汉则用歌声回应——他现场演唱《战友之歌》,沙哑的嗓音里带着岁月的沉淀:“当年我们唱着这首歌上战场,现在唱着它读学锋的诗,才懂‘战友’二字,是血与火的羁绊,也是诗与酒的牵挂。”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江门著名诗人朱池德感慨地说:“韦学锋上校无疑是我们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楷模。他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敏锐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感知,都令人钦佩不已。”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法律与社会融合发展促进会会长芦海滨,分享了大学时期一段关于青春、责任与传承的故事——1987年夏天,学校组织去医院慰问自卫反击战的官兵,从青春热血到法治担当,芦海滨用四十年的时光,将当年的感动酿成了推动社会融合的动力。他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猫耳洞,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规则更有温度,让融合更有力度,让每个为美好生活奋斗的人,都能在法治的屋檐下安心前行。”
“作为红色文化传播者,我在井冈山见过太多英雄故事,但用诗来记录的不多。”井冈山市委党校外联部主任谭六仔说,“《故乡的遥望》是活的英雄史诗,建议把其中的经典篇目纳入红色教育课程,让年轻人在诗中触摸历史。”
“这部诗集打破了‘战斗英雄’的刻板印象。”《珠海特区报》主编刘鹏凯说,“我们看到了一个会为一朵野花驻足、为一句乡音落泪的韦学锋——这才是真实的英雄:既有守护山河的担当,也有感知美好的心灵。”
最动人的发言来自韦学锋的三女儿韦萌。她回忆:小时候,爸爸很少讲战场的事,我们只知道他是‘英雄’。直到读了他的诗,才读懂原来曾经在枪林弹雨中的年轻人,心里装着那么多柔软的牵挂。
社区文化建设的推动者,招商街道五湾社区退役军人红星志愿服务队师建伟代表退役军人发言:“韦学锋他在战壕里写的战地日记我读过。那时的文字带着硝烟味,现在的诗带着月光味,但内核始终是对家国的爱。”
《中国诗人》杂志社社长、主编王跃强发言说:《故乡的遥望》这部诗集让我看到了诗歌在记录英雄、传承精神方面的巨大力量。韦学锋的诗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段鲜活历史的生动映照,是英雄灵魂的深情告白。
四、诗与志:从个人书写到时代共鸣
活动临近尾声,韦学锋以“战场上的诗与诗中的战场”为主题,深情讲述了多首军旅诗歌的创作背景。在分享过程中,他将军人特有的铁血情怀与细腻诗心娓娓道来,令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毛体书屋主人童胜利,以遒劲有力的毛体书法“诗言志”三字赠予韦学锋。他感慨道:"首长的诗作,正是“诗言志”的最佳诠释——其“志”中,既有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又有眷恋故土的绵长深情,更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温暖。"这番精辟的解读,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青年诗人茗芝虽年仅17岁,却以其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对韦学锋的诗歌产生了深刻共鸣。她以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诵了韦学锋的代表作《火线青春战壕里的二十岁》。在朗诵过程中,茗芝将青春的热血与军人的担当完美融合,让这首军旅诗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本次活动增添精彩。
中山市诗歌学会副秘书长夏志红被现场氛围感染,即兴上台发言:“以前读英雄的诗,总觉得‘宏大’是关键词;今天读《故乡的遥望》,才懂“真实”才是最动人的力量。他写母亲、写战友、写亲人等,其中的细节让英雄真正走进读者心里,让英雄的精神通过文学传承,是我们每一个新大众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五、英雄的诗,永远的远方
11时30分许,活动在全体嘉宾的合影中圆满落幕。主持人施维在闭幕致辞中总结:“这是一场英雄与诗歌的对话,是战火与远方的交响。韦学锋先生用他的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战士的柔情、一个诗人的赤诚。他的诗告诉我们:英雄从未远离,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用文字继续守护山河,温暖人间。”
活动全程,贵州集结号酒业集团赞助的“感恩”酒陈列在签到处——这瓶以“感恩英雄、感恩和平”为名的酒,恰如韦学锋的诗:初尝是岁月的厚重,细品是时光的温柔。
从战壕到诗行,从战场到书斋,韦学锋用半生的经历证明:真正的英雄,既能为家国挺枪,也能为岁月写诗。而《故乡的遥望》不仅是一位老兵的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本——它让人们相信,无论走多远,总有些东西值得遥望:故乡的云、战友的笑、和平的光,以及,永远炽热的诗心。
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国防大学原上将政委赵可铭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