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集电视剧 剧本《姑苏情》获得中国乡村振兴文化节最佳华语剧本奖后,本人近期采访了曾担任过苏州市农业局副局长、苏州市市长后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省委常委的俞兴德(图一中)和曾在沙洲县(张家港市)工作了18年并担任过县委副书记、昆山市市长后担任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周振华(图一左)两位老领导,求教他们对苏南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赋予剧本“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苏州三大法宝元素,使剧本更臻完美。
我国古典戏剧文学,卷帙浩瀚。若把它当做一片荒野,冷漠视之,得到的也是冷漠的回应;若将它当做一片矿藏来开采,则定不会落空;若把它看做一片田园来耕耘,必定有所收成;若当它是个四季分明的花园呢,我们会得到游园的愉悦。前人既然给了高台、给了肩膀,我们何不站在其高台上、肩膀上,怀着与之对话的诚意,怀着敬畏之心,用心灵感悟、用慧眼识别、用理性判断,在学习中体会前人编剧技法的妙处。只有把根基牢牢扎在古典戏曲编剧法中,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沈寿(1874—1921年),原名沈云芝,字雪君,号雪宧,吴县(今苏州、姑苏)人。她曾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誉为“针神”。因幼年受家庭艺术熏陶,沈寿八岁时即绣制《鹦鹉图》,得到亲友称赞。《雪宧绣谱》本来是一部刺绣理论专著,作者集毕生的刺绣技艺,系统地论述了有四千年历史的苏绣艺术精华。全书分绣具、绣事、针法、绣要、绣品、绣通等卷,详细阐述了苏绣十八种针法的运用,以及审势、配色、求光等刺绣要领。
由国家一级编剧、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创作部主任胡磊蕾担任编剧,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国家一级演员董红担任导演并领衔主演的锡剧《雪宧绣谱》日前搬上了舞台,为了从戏曲舞台艺术中汲取编剧营养,本人特地去看了董红的演出。
《雪宧绣谱》以江南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刺绣为背景,生动讲述了苏绣名家沈寿历尽挫折和艰难开创匠艺“仿真绣”和近代刺绣教育的传奇故事。该剧用舞台艺术重新解读沈寿,从这项传统的女红艺术中重新发现她的自我价值,进而“以绣自立于世”、“以绣自强于志”。这是沈寿在传习所留下的刺绣新理念,是中国女性性别自觉意识的萌芽,是锡剧《雪宧绣谱》的主题,也是立志要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该剧无论从编剧、演技、配乐、舞台设计效果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传统戏曲的情节发展,讲究“出其不意”,常于山重水复的缠绕中给观众惊喜和快感。这些剧目善于用突转造成情势的变化,带来情节的一波三折。而且这种陡转往往没有更多的铺垫,不在过程上过多流连,常常是一个意外的消息,短短几句话,甚至一个画外音,就能顺理成章地把人物推入下一个困境之中,切换非常自然、迅速。突转,带来情节上的层峦叠嶂,造成人物命运的一波三折,带给观众审美上的出其不意。随着舞台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科技、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戏剧舞台也发生了颠覆性的革命,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舞美越来越逼真、越复杂,很多戏甚至只能在特定的舞台上才能演出。看惯了舞台上叠床架屋的景观,忽然有一天看到梨园戏《雪宦秀谱》的舞台居然如此简洁,先是惊讶,后是惊喜。完全能够胜任剧情赋予它的所有使命!这本来就是中国戏曲虚拟性、假定性、以少胜多、以无代有的美学优势啊!它释放了空间,把舞台交给了演员,让表演重新成为舞台的核心元素。舞美简约空灵,多用极具中国古典风味的屏风、梅花等对空间进行简单分割或点缀,把更多的空间交给表演艺术。因为没有更多的物质可依托,没有更多的舞美来“遮丑”,加上这些戏少外部冲突,多心理冲突,对演员理解人物、揭示人物、把控人物、展现人物的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验,等于是把内心戏放大了来看。正因为此,我们得以有机会领略戏剧舞台上一批优秀表演艺术家的功力,见证了他们塑造人物的能力。
可以看出,“以表演艺术为中心”是从文本开始就把舞台性和文学性结合在一起考虑的。不少戏看剧本非常简约,但看舞台演出,却觉得丰满充实,逶迤多姿。这种丰满和逶迤的感觉是靠细腻的表演充实起来的。剧本为表演所留下的空间,既是表演空间,更是情感空间,这就预示着演员的表演不能靠简单的程式和技巧来完成,而必须是体验人物之后,情感、情绪、心理借助技巧的外在表现。即使是特别讲究“科步”的梨园戏,其一步一科也都直通人物内心,是充盈着丰沛内心体验,灌注了现代细腻情感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不厌其戏,不厌其精。因此,这古典味道十足的表演,同时也散发着现代的意味,折射出的是当代人的情感体验,不陈旧,不空洞,不类型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传承发展的基础,无疑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认识和把握上。我们从锡剧向传统美学回归的创作实践中,看到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戏曲心怀诚意的敬畏;从这些剧目与时俱进的艺术表现中,看到了他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能力和收获。
对编剧而言,所有的技巧学习,都只是也仅仅只是从事编剧工作的一个方面,最重要的却是:情感的体验和感受。没有这一步,其它都是白费。编剧的创作,说到底其实就是情感的积累、积淀、编织。因为,无论剧中人物,还是情节的设置,抑或人物关系、戏剧的事件,其根基无不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这就难怪伟大的高尔基要说:戏剧人物,就是性格和情感的历史。
董红的《雪宦绣谱》,无疑给我的剧本创作有一定的启发。
附注:马振兴,编剧,资深记者、作家、诗人,先后在《中国食品质量报》、《人民日报》、《中国农村》等媒体任记者、站长、主任、副总编等职。公开发表了《把菊香送入千家万户》、《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辉煌》、《长江之子》、《港城大王》、《长江号的优秀舰长》《金龙的腾跃》《天港凌云志》《石祖嘉·做人第一经商第二》等100多部报告文学作品,先后创作了《爱有承诺》《姑苏情》《江山如此多娇》《山茶花儿处处开》、《晚来秋点兵》《我有心采一把》、《梦想·成真》,《好日子红火过》、《希望的田野〈扶贫新生代》、《啊!父老乡亲》《醉是紫红绝》《北纬38°》《舒成梁返乡记》《枫叶红了》《村委干部》、《村第一书记》等20多部乡村振兴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 (马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