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突新意•飞地破创新
——飞地产业集群招商模式探讨会
形成“政府+专家+企业+产业园+金融”五方论坛雏型
改革与创新网深圳讯(张强 报道)8月13日,炎热的夏季,也影响不了领导们和专家们激烈、碰撞、探讨的话题——“飞地产业集群招商模式及落地方案探讨会”。今天,深圳市国际金融研究会邀请政府部门代表:山东省聊城市驻深办张振书主任、深圳衡水商会秘书长高中和主任等,同时还邀请了专家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市高性能数据挖掘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姜青山博士;深圳市北科区域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深港产学硏基地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总规划师郑顺平;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三虚二实一中心”理论、“三链+一”多链融合发展理论(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区块链)、“五划”方法论(谋划/策划/规划/计划/企划)创始人殷秋明教授;国家战略计划重点项目领队、光学和数字农业专家、深圳市优盛微电子装备与材料研究院院长、深圳市奥谱太赫兹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卢晓博士;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公司法律和财务顾问任勇刚;《政务数据资产化》作者、深圳金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锦源永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任泳然董事长。深圳市国际金融研究会金融界代表:研究会秘书长兼执行会长、金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东盟与中国投资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首席代表)、深圳中北信融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区域产业融合实战专家任广斌,广东省小微企业联合会湾区分会会长裴风,研究会上市与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会长许艳女士,研究会副秘书长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明剑,研究会秘书长政府政策专业委员会会长赵宏波,研究会数字经济研究院秘书长、深圳市时代金研产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凯,深圳市网络直播协会秘书长兼执行会长王朋伟,网络直播协会直播产业规范研究院执行院长梁善华博士,中盈丰供应链(深圳)集团有限公司梁国伟总经理及产业园管理运营团队等20人。研讨会初步形成“政府+专家+企业+产业园+金融”五方论坛模式。
飞地经济模式
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创新区域合作机制,通过发展“飞地经济”、共建园区等合作平台,建立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互助机制。2017年6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飞地经济”首次获得了国家层面的正式肯定与推广,从更高的层面打破跨区域合作的屏障,进一步强化资源配置优化,发展成果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飞地经济”逐渐成为近年来各县城产业发展,融入城市群,为突破自身土地资源限制,同时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省内飞地:深圳为实现了大湾区创新资源的协同聚合,与汕头市政府共建了深汕特别合作区,形成了“深圳总部+深汕基地”、“研发+生产”的发展格局。
省外飞地:深圳与诸多省外城市合作建设“飞地”,包括湖南衡阳白沙洲工业园区(深圳工业园)、新疆喀什深圳产业园、陕西深陕(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进一步强化了深圳产业创新的辐射范围,推动东西联动的产业转移。
“飞地经济”在全国各地的实践中,已被证实为可破解产业转移中集中度低、规模小、资金不足、信息和人才缺乏等问题,从区域层面展开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飞地痛点及瓶颈
一直以来,在我国“飞地经济”与产业转移、产业协同有着深度的绑定,主要还是集中于具有中国产业转移特色的“飞地经济”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取两地之长,补相互短板,规模大,政府牵头,限制小,应该是不错的发展模式。然而事实是将近二十年的探索,成功的飞地园区屈指可数。飞地发展几个阶段:1、借地扶贫、技术开发,简称飞地1.0,痛点为:同心不同路,困难重重的合作路。2、承接产业转移、破解用地瓶颈,简称飞地2.0,瓶颈为:资金困难,土地不足,园区发展陷入衰退,产业结构老化,招商引资举步维艰。3、异地研发孵化,借力招才引智,简称飞地3.0,瓶颈为:看似合理的分工,实际却隐患重重。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遇到一方政府所负责的事情,其关键性的决定权,如补偿金、拨款等决定权却在另一方手中。一段时间后,双方调整了管理制度,采取委托授权的方式,将涉及到两地的一些管理权力交由园区管理。政府充分授权之后,园区可以不再为行政管理冲突而烦恼,但同时园区也必须自筹资金开发建设,寻求财务平衡。这让园区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发展更为困难。
“反向飞地、两桥对流”的新模式代替政府“拉郎配”的飞地模式,这类“飞地”能够通过异地孵化、本地开花,进一步共享资金、人才、创新资源,实现本地产业的跃迁式发展。与前两者的行政牵引为主不同,这类“飞地”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更高,“到有凤的地方筑巢”,而非“筑巢引凤”。但其痛点是招商时“僧多粥少”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飞地招商突破创新
“飞地”的合作,已不再局限于“从高向低飞”,而是出现了许多“从低向高飞”“平飞”“两地互飞”等更加多元的合作模式。而对于县城而言,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飞地经济”发展趋势便是“反向飞地”(或“逆向飞地”)的涌现。所谓“反向飞地”,与较为常见的“正向飞地”相对,是一种从欠发达地区进入发达地区发展“飞地经济”的模式。县城不再将产业发展的眼光局限于自身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放眼区域,乃至全国,开始“飞”到城里去。因而探索出了“消薄飞地”“生态补偿飞地”“科创飞地”三大类“从低向高飞”的特色模式。
“消薄飞地”“生态补偿飞地”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发达地区建设产业片区,“入股”发达地区的产业园区,与发达地区共享园区运营发展的长效收益。这两类“飞地”都是突破生态与区位掣肘,通过把土地资源、劳务人员等从欠发达地区置换到城里,将发展带来的收益带回欠发达地区,实现两地“双赢”——一方面实现了有限资源更高效的跨区域配置,另一方面实现了发展红利的共享。
“科创飞地”则是更具代表性的探索。比起“消薄飞地”和“生态补偿飞地”,这类“飞地”是一种更为深入且前瞻的“双赢”合作模式。一方面,与前两者类似的是,这类“飞地”能够“把地让出去,把钱带回来”。通过资源配置的优化,实现税收及园区营收的两地分成,让相对欠发达地区能够共享快速做强所带来的发展红利;但更关键的是,这类“飞地”能够通过异地孵化、本地开花,进一步共享资金、人才、创新资源,实现本地产业的跃迁式发展。与前两者的行政牵引为主不同,这类“飞地”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更高。
“以租代税”、“逆向孵化”、“借鸡生蛋”、“到有凤的地方筑巢”,而非“筑巢引凤”。比起过去政府“拉郎配”的飞地模式,县域主体已不再走梯次转移产业、承接发达地区落后产能的老路,而是更加主动地将“飞地”用作本地与大城市创新协同的新武器。“反向飞地”显然是更加顺应产业创新资源布局的客观市场规律的。总之,“反向飞地”的实际价值有以下3点:
1.“反向飞地”可助力抢占增量,融入高阶产业生态;
2.“反向飞地”可支撑产业升级,高效配置创新资源;
3.“反向飞地”可辅助融入圈子,塑造区域产业品牌;
飞地产业集群招商模式催生4.0
中国有数千个县级单位,绝大多数是没有广泛的认知与共识的。尤其当与创业者所在城市有一定距离,与其生活认知也不交圈时,在空间上的距离与心理上的距离“双远”的情况下,别说让企业、人才一步到位签约落地,甚至可能连个考虑的机会可能都没有。
如果只瞄准“北上广深”,就很容易陷入被动。虽然一线大城市资源富集,但竞争者也很多,普通的县城不仅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分到一杯羹”,还有可能被“飞”入地政府当成抢企业、分税收的“薅羊毛”行为,产生警觉和不满。而行政管理的协调难题,常常会给“飞地”建设带来各种显性和隐性的交易成本,影响“飞地”良性发展。
飞地产业集群招商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性价比更高的品牌建设“道场”。一方面,它直插大城市的产业圈层,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认知推广;另一方面,常设的“飞地”不仅是产业活动及推广的平台,更作为产业运行的实际载体,入驻企业的日常商务交往,能为县城带来各种上下游相关企业及创新主体“流量”,是一个全年无休的区域产业品牌“活看板”。再进一步,“飞地”内良好的政企合作关系也可以进一步促成企业扩产时的落地意向,乃至企业家圈层内“以商带商”的潜在机会。
构建区域产业品牌,让招商引资的目标群体从听说过这座城市,到听说过这个城市在发展相关产业,再到产生好奇去主动了解乃至最终选择落户是需要县城去下苦功夫的。一般来说,大城市的招商推介会,本地举办的高规格产业会展、论坛等活动,都是县城主体打响本地产业品牌认知度的好方法。
产业创新圈、投资机构、垂直媒体等,不定期举办了“路演”、“沙龙”、“聚聚”、“文化周”、“星期六工程师”等多种品牌活动。直面垂直的产业圈层精准、多面、高频次的传播交流,让产业圈子对“飞出地”更加熟悉,对“飞出地”产业基础及发展方向、建设目标、政策环境等从听说到好奇再到了解;让“飞地”入孵的创新项目赴实地考察,进一步强化落地信心。因此,地方政府在谋划和运营“反向飞地”时,更要有区域产业品牌建设的意识,通过开设区域产业展馆、举办产业交流活动、组织产业考察等方式,在大城市的产业“圈子”里,打响自己的名号。
总体而言,“飞地产业集群招商中心”是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的县城突破发展瓶颈的平台。要用好这一平台,就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待“反向飞地”,不局限于有限的“飞地”载体,而是将眼光放长远,以“飞地”为阵地,为本地产业谋增量、活存量、扩声量!
“飞地产业集群招商中心”是两地产业协同对接、互利共赢的平台。它一方面连接着县域主体的龙头企业、潜在市场、创新需求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对接着大城市的创新人才、前沿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化潜力项目及创投资本。因此,明确自身需求,研判“飞”入的城市是否能拥有相应匹配的要素十分重要。
找到对口的运营平台也很重要。一般来说,政府缺乏专业的运营能力,往往需要找到合适的招商平台合作,运营“反向飞地”。然而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反向飞地”并非简单的招商中心,更不是一个孵化器或创新港而已,对机构的运营能力及相关资源背景要求极高。
因此,更应找准合作运营平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机构是否具有目标产业方向的创新平台运营经验,是否拥有相关的产业背景资源,都是在实际运营中能否成功的关键。比起过去的招商引智一步到位带来的未知与风险,“飞地”给予创新企业、人才更多接触并了解“飞”出地产业、政府的机会,为构建两地政企互信、业务往来,实现人才、资本与信息的两地互动,进而实现产业项目落地创造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需要持续坚定的投资和长久专业的运营。而“飞地”作为飞出地的“门脸”,明确产业方向的投入展示了发展产业的决心,运营过程中注入诸如政策补贴能否及时到位等细节,展示了政府重视程度及营商服务的意识,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投产时的落地选择。因此,构建长效的管理机制,稳扎稳打地深耕运营,营造良性的异地营商小环境,也是“反向飞地”最大化发挥效果的关键。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进入当前这个“非生即死”的关键节点,我国国县城的发展格局将进一步洗牌。明辨之,笃行之,主动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反向飞地”也许可以成为县城重新站上牌桌的制胜一招。
“飞地本质是一个区域招商中心”。
但是对于县城而言,如果只是把“反向飞地”当成新型的招商办公室,或是一个孵化器,乍看上去似乎并不是一笔好买卖。一方面,它需要长期的深耕及专业化的运营,以及足够的政策激励,投资风险并非可忽略不计的小数额。另一方面,实际来看,招引落地的项目数量、投资规模,乃至带来的税收都很难比得上过去招一个龙头。带着本地企业集中迁移至异地的“飞地”创新模式,不仅能够高效支撑本地企业创新升级,更有助于县城防止因创新瓶颈而造成的产业流失。因此,县城在谋划“反向飞地”时,要绑定本地企业发展需求,政企“抱团出海”,让大城市“不为我有”的人才能够更好地“为我所用”,助力本地产业创新转型。
探讨会的成果
基于飞地招商模式探讨,形成探讨的是模式,写在“内地城市”,实现“地区调研;模式打造;连锁复制;运营跟进,同时实现区域产业融合,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之目的”
1、飞地产业集群招商模式探讨会形成“政府+专家+企业+产业园+金融”五方论坛雏型;
2、飞地产业集群招商中心不仅限于深圳,既可以是全国各地,也可以是一带一路走出去,形成国际性的产业集群招商组织;
3、飞地产业集群招商中心不仅是招商上,更应在金融上发挥作用,利用国际资本赋能地方政府,赋能产业集群企业;
4、飞地产业集群招商中心组建“产业引导母基金”、“产业规划管理咨询专家团队”,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产业集群护航舰队;
5、以飞地产业集群招商中心,组建产业集群联盟,落地如“应用科技产业园”项目等;
6、以飞地产业集群招商中心,与网络直播协会共同组建“直播产业联盟”,以“金融+直播”模式,赋能地方政府数字化产业转型;
7、在聊城市建立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鲁西直播产业基地”;
8、在聊城市建立“上市与投融资孵化基地及金融大数据中心”;
9、在聊城市建立全国第一个“数字农业生态园基地”;
10、为聊城市扶持1—2家企业上市;
11、为聊城市导入“不动产资产运营方案”、“政府采购方案”;
编辑:张明剑 | 拍摄:杨瑾彤
附:产业集群招商:
就是把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企业群体在地理上集中,既包括同一类企业集聚,也包括其上下游产业链和相关支持性服务行业的集聚的招商。
1、地域化集聚。产业相对集中的地方,自然会形成地域优势,根据地域优势进行科学分工,是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企业集群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内集中布局,由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构成自发性企业群落,通过衍生、扩张、拓展形成更大范围、更大影响的区域布局,从而集聚生产要素和释放规模效应。同时还带来了信息的集聚、人才的集聚,甚至竞争的集聚,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
2、专业化分工。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征,这也正是其能够不断成长的重要原因。专业化分工形成的社会化分工网络,把人员培训、销售网络的建立、运输成本的降低、原材料的供应全部纳入到专业化的分工之中。这种专业化和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可能形成地区性新产品、新技术的孵化器, 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就会向该地区聚集,形成企业集群发展壮大的良性循环机制。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将促进劳动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并使生产效率成倍提高。
3、社会化协作。随着产业集群发展,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推动服务性工种逐步从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外部,将出现一批专司服务的企业,提供专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时,产业集群发展所集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还会带动运输、仓储、电信、餐饮、旅馆、娱乐、教育、卫生、中介服务、金融保险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