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重庆 | 武汉 | 长沙 | 天津 | 西安 | 成都 | 杭州 | 苏州 | 南京 | 东莞 | 贵阳 | 南昌 |

中国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世界意义和对乡村全面振兴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启示(一)连载(2)

【发布者 : admin】

【浏览量 : 1092】

【Time : 2025 / 05 / 09】

                                                              文/李伯祥

    中国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中国脱贫历程表明,本着滴水穿石、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性、恒心和奋斗精神,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这是中国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世界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也是“全球南方”共同面临的挑战。贫困,在“全球南方”的问题清单中长期排在前头。至今,全球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每一个数字,都是一双热盼的眼睛,都事关生存和发展。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的这句话,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今天的世界舞台焕发新的生机。而“高飞”一词,更令许多国家怦然心动。发展、振兴,如鸟儿振翅高飞,那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美好图景。《摆脱贫困》一书,处处都透露着习近平在实践中就如何摆脱贫困的深入思考。他当时说:“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习近平当年就怀有这样一份责任感,作为共产党人必须让整个国家脱贫。他深刻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宁德的探索和思考,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起源之一。

为什么中国可以做到?为什么会发生在中国?世界在看中国,更从中国去回望自己。从中国8亿人的脱贫故事,很多国家思索着、汲取着、收获着。

作为“全球南方”一员,中国大力推动南南合作,积极开展农业援外项目、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加入“抗击饥饿与贫困全球联盟”,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中国从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不仅深刻印证“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生动展现“中国坚持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更呼唤世界“多一些合作桥梁,少一些‘小院高墙’,让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过上好日子、实现现代化”。

国家主席习近平2024年11月18日在里约热内卢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关于“抗击饥饿与贫困”议题发表的题为《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世界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之上,各国应该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中国发展是全球共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经实现8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些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干出来的。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庄严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坚持精准扶贫,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坚持在经济发展中扶贫,积极引导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坚持在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中扶贫,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有“造血”功能的产业。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推动发达地区同欠发达地区“结对子”互助。我先后在中国的村、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是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立志要办成的一件大事。中国脱贫历程表明,本着滴水穿石、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性、恒心和奋斗精神,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这是中国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世界意义。

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其中包括“支持减贫和粮食安全国际合作”。对此,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秘鲁马铃薯专家维克多·奥塔苏表示:“如今,全球许多地区仍饱受贫困之苦,减贫与粮食安全事业对改善民众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等聚焦解决现实问题,必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埃及贝尼苏韦夫大学政治和经济学教授纳迪娅表示:“中国在全球发展领域的作为和担当令人赞叹。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到此次里约热内卢峰会,习近平主席始终关注发展问题。中国呼吁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契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诉求,展现出习近平主席的全球视野与未来眼光。”印度尼西亚国家研究创新署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哈亚提·诺馥思关注到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分享的中国脱贫经验。她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通过因地制宜的举措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脱贫方案。此次峰会期间,中国积极支持成立‘抗击饥饿与贫困全球联盟’。中国理念和行动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纳赛尔·布希巴表示:“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一员,中国在二十国集团平台上呼吁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落实三大全球倡议等,搭建起‘全球南方’国家合作的桥梁。中国积极分享经验、提供技术,致力于让创新成果惠及‘全球南方’,让更多发展中国家人民过上好日子。”

(五)中国脱贫攻坚的重大创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对扶贫问题的深邃思考,展现出巨大的思想伟力,闪耀着理论的真理光芒力量和时代价值,正在并还将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世界影响。

      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这幅复兴长卷中写下新的绚丽篇章,不负人民,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责任担当,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中华民族彻底告别绝对贫困,让千年小康梦想照进现实。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大无畏的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2021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时指出,我说过,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中国人说话、中国共产党说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话是算数的。现在全中国56个民族都脱贫了,兑现了我们的庄严承诺。我们还不能停步,接下来要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加油、努力,再长征!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全中国最穷的地方我都走到了,现在全是旧貌换新颜。

习近平有着40多年的工作经历,从村到县,从市到省,他深刻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深知民间疾苦,深切了解中国老百姓的心愿期盼---他懂老百姓的心。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什么是百姓的喜怒哀乐?半个世纪前,陕北梁家河的黄土地上,下乡插队的习近平顶着严寒风霜,走过沟壑纵横,亲身感受过百姓疾苦。因为走过一样的路,因为苦过相同的苦……从陕北梁家河到河北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上海、北京,再到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走到哪里,就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带到哪里。习近平总书记用心体察着群众喜忧,感受着百姓冷暖,躬身探寻着人民幸福之路。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在人民领袖带领下,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被充分激发出来,不断创造新时代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始终把人民的梦想作为自己的梦想。2012年11月8日—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党的十八大,59岁的习近平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中国新的领航人,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上任伊始,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一定不负重托,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自己的最大智慧、力量、心血,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结束后的当天中午,习近平同500多名中外记者见面,他把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使命概括为三个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鲜明宣示了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

困难群众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头最大的牵挂,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大的希望。党的十八大后不久,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踏雪前往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目的就是要看真贫、察实情,摸清贫困底数,了解真实情况,以“有利于正确决策”。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以阜平为样本,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为什么扶贫、怎么扶贫、谁来扶贫等重大问题,深刻阐明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的重要讲话,站位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对扶贫脱贫问题的深邃思考和对困难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系统阐述扶贫脱贫问题的第一篇重要文献。自那时起的8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亲力亲为抓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又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率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打响了一场史无前例、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曾经贫困的山区从此旧貌换新颜。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圆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惦记最多的是困难群众。全中国最穷的地方他都走到了,现在全是旧貌换新颜。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这一庄严的承诺,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终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在新时代如期得以实现。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

“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他对人民的挚爱。他说,“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2013年6月3日,正在哥斯达黎加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走访当地农户萨莫拉一家。习近平告诉萨莫拉一家,我当过农民,曾在农村基层工作多年。到后来在县、市、省、中央工作,我经常去农村,同农民见面,了解他们的温饱冷暖和喜怒哀乐。做好农村工作,特别是集中力量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让农民们都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很重要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在各地考察时,习近平总会去农村看一看,和农民拉拉家常。他说,我们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农村、农业、农民有天然感情。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来到河北承德偏桥子镇大贵口村,考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在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在与闻讯而至的村民们亲切交流时说,“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我们农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乡村振兴。不仅城镇要好,乡村也要好,乡村城镇一样好。我们不能满足,还要再接再厉。全面小康之后还要现代化,这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

带着对老乡的深厚感情,青年时摆脱贫困的朴素心愿,逐渐变成祖国大地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提出 “因地制宜,弱鸟先飞,精准发力,滴水穿石”,“经济大合唱”、“四下基层”等思想,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和文章,形成《摆脱贫困》一书。创造了“四下基层”工作法:即“‘四下基层’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撰写的首部著作,书中关于摆脱贫困的一系列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摆脱贫困》中都能找到理论源头和实践起点。

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何以能在短期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显著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最根本的就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一心、苦干实干,把初心和使命书写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脱贫攻坚伟大奇迹的创造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益于人民领袖的夙夜在公、披荆斩棘、励精图治。习近平说:“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


(作者系中关村人才协会全国产业振兴专业委员会特聘智库专家、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专业导师、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客座研究员。)


李伯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研究成果介绍

李伯祥曾担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甘肃省委宣讲团成员、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现任北京中关村人才协会全国产业振兴专委会智库专家、《城乡产业振兴》编委、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专业导师、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经济报道(中经总网•中经在线)智库专家、系老漠有话说公众平台特聘专栏学者、北京政报头条传媒管理委员会高级顾问、甘肃省委宣传部特约评论员、甘肃省委网信办特约网络评论员、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甘肃乡村振兴研究报告》编委、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甘肃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共临夏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客座教授、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智库专家。

近年来,先后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政部、国家医疗保障局、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新疆商务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传承专业委员会、山东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会等举办的培训班、读书会、报告会、研讨会及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省直机关工委党校、甘肃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甘肃省委宣传部哲学培训班、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南梁干部学院、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广电总台、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省直相关部门、部分市州县区及兰州新区宣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故事及政策。

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故事,撰写的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思政课最鲜活的教科书》《从新年贺词中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弘扬延安精神,确保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宝贵精神财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讲好“黄河故事”•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名词看创新的实践伟力系列笔谈》《中国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世界意义和对乡村全面振兴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启示》及纪实文学《新时代最可爱的人》《难忘的一天》《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等70多篇文章先后刊发国家重点理论网站、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办的理论中国网、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强国《延安红云平台》、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网、国家乡村振兴局官方网站、中国乡村振兴网、中国经济新闻网、国家发改委国合乡村振兴研究院、县域经济网、着力构建弘扬建党精神、践行延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培塑时代新人的融媒体平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主办的《中华魂》和网站、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理论学术研究动态、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思想理论门户、中央重点理论网站、人民日报社主管的人民论坛网、新华社新华网、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国网、中华网、昆仑策、百年强国梦、北京网、北京中关村、北京政报头条传媒管理委、北京高端在线民情调查中心、北京青年党建网、北京国瑞在线、北京•行走在美丽乡村、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中国浦东干部管理学院领导研究院与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联办的权威期刊《现代领导》杂志、文化长征讲习所、今日头条、新浪、网易、党报头条、党建头条、生态头条、都市头条、新时代党建报、新农村、农民问题研究所号、中国经济报道(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中国信息网、中国资讯网、中国产业网、中国报道网、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雷锋榜样宣传网》、中国與情内参、中国民生新闻、中国大观网、数智中国杂志社、新时代红色文化网、文化长征讲习所、英雄文化官网、文化联合网、百姓中国网、搜狐互联看客、丝路文博网、高端在线、警事网、商广网、华人文艺家、乡村振兴网、乡村生活网、爱心家政、大学生就业网、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甘肃日报每日甘肃、河南日报鼎端新闻、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研究院、甘肃三农在线、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兰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公开课、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陇东学院、南梁干部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共陇南市委党校、西安新闻网、《西北建设》、深圳《改革与创新》杂志社官方网站、浙商振兴乡村产业集团•浙商教育集团、中原经济协作区网、河南高端在线、陕西华商报、江苏盐城乡村振兴网、永秀智库、黄河乡村振兴研究院、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平台、大西北网、西部人文学、金灵经济文化报、兰州新闻网、庆阳网、张掖网、新陇南、甘肃定西网、庆阳革命老区镇原乡村振兴网、四川、广东、湖北省乡村振兴局和相关机关、市州县区网站及香港凤凰网、香港凤凰网、香港日报、今日观察、国际新闻网、世界经济合作网、国际新时代传媒、上海《业委会报》、“老莫有话说”、澳门法治报、人民网•欧洲网、中国新闻联播、热搜中国网、财经中国网、播报网等刊物网站公众号客户端刊载转发。

李伯祥同志先后在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甘肃省扶贫办、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工作。主编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甘肃农村工作》杂志十年,担任中共陇南市委机关报《陇南日报》常务副总编十年(其中主持工作整两年)。历任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经济协作办公室主任、中共陇南市委宣传部企业宣传科科长;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综合信息处、调研督查处、宣传处处长;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督查协调处、调研指导处处长;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宣传处)处长。

曾荣获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个人“标兵奖”、甘肃省省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甘肃省法制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被中共陇南市委评为陇南市“5•12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2022年评为甘肃省乡村振兴局优秀共产党员。论文《关于我国西部地区增创新优势的思考》荣获《人民日报》第三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一等奖,二集电视文学剧本《婚变》荣获“全国首届当代农民喜闻乐见的电视剧本金牛奖优秀奖”,两次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电话:139191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