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两山”理念之真理光芒实践伟力的力作——李伯祥“两山”理念研究文章启示
陈景明
李伯祥先生的大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展现出实践的伟力》,以浙江丽水为样本,系统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文章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样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点与理念》两本著作的述评,更是一场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深度剖析。其价值在于从哲学高度、实践维度、全球广度三重向度,揭示了“两山”理念如何重塑中国发展逻辑。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性
李伯祥先生从理论溯源与哲学突破切入,赋予“两山”理念以深刻的思想根基:
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文章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破解了马克思提出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裂缝”难题。马克思强调自然优先于人类,但资本主义生产却割裂了这种统一性。而“两山”理念通过将生态纳入生产力范畴,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的21世纪创新。
激活现代性中华生态智慧。文章强调,“两山”理念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生态文化的升华。李伯祥先生引用丽水“以山为笔、以水为墨”的实践,说明生态资源与文化基因的融合,如何催生“丽水山耕”“丽水山居”等品牌,使“山水意象”从古典审美升华为现代发展范式。
二、丽水样本的实践伟力彰显范式意义
李伯祥先生将丽水经验提炼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其创新性体现:一是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突破。丽水作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首创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推动生态资源从“无价”到“有价”。例如,通过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交易平台,实现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转化路径,使“空气卖钱、山水增值”成为现实。二是 “红绿金融合”的共同富裕路径。文章高度评价丽水的革命老区振兴模式: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叠加红色文旅与绿色产业,实现“生态资产→特色产业→普惠分配”的闭环。2023年丽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6年居浙江首位,印证了“守绿换金”的可持续性。
三、对全球发展范式的创新突破
李伯祥先生提出,“两山”理念本质是对西方工业文明范式的颠覆:一是 打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路径依赖。西方传统理论认为环保需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而中国实践证明二者可以协同。例如,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通过光伏治沙,既修复生态又创造经济效益;安吉竹产业以1.8%的全国竹产量贡献10%的产值。二是重构全球生态治理话语权。联合国环境署报告将“两山”理念誉为“中国生态文明战略的核心”。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塞罕坝治沙经验输出等,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发展方案。埃塞俄比亚学者指出:“中国重新定义了现代化,不以资产增长为唯一标准,而是追求生活质量提升。”
四、塑造共同富裕与永续发展的文明境界
文章最终落脚于“两山”理念对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的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丽水样本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形成“双增长”格局。2023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下降26.8%,清洁能源装机量稳居世界第一,印证“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普惠包容的现代化。通过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等机制,山区农民成为“生态股东”,破解了城乡发展失衡难题。如浙江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基金,让下游城市反哺上游保护区。
李伯祥先生的文章绝非简单的地方经验总结,而是通过丽水之镜,折射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光芒与实践伟力。其文章的核心贡献表现在三个层面。
理论层面。以“术语的革命”(如GEP核算、绿色生产力)构建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
实践层面。为全球提供“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系统方案,尤其为发展中国家破解“增长悖论”指明路径;
文明层面。宣告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形态——人与自然共生、生态与富裕共赢的生态文明正在东方崛起。
正如李先生文中所引:“‘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实现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从生态保护到金生丽水的‘三个跃迁’。” 这不仅是丽水的未来,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续写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