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梦想从杨庄农校起航

时间:2024-08-29

阅读:1460

编辑:admin

文本标签:

     【推介词】 永和兄是东双山人,但和杨庄的关系极为密切。他是杨庄农校的首届学生,又是班长,泥匠、木匠样样都会,建起农校校舍永和功不可没。他在杨庄农校最大的收获是娶到了同班同学杨庄的美少女,成为杨庄的女婿,季家的姑爷。如他所言:“我的媳妇季小兰是杨庄人,我儿媳梁丽玲也是杨庄人,两代人的姻缘,像是两条无形的红线,联系起了更多的亲戚。因此,我们一家两代人既是东双山村人也是杨庄人”,季小兰小名悄兰,是赤脚医生季枝凡大哥的大女儿,住在季门巷第二个院,至今印象很深。

       永和是个大能人。后来长期担任东双山村支书,而且是经营能手,干过许多实业,而且样样成功,是乡村致富的带头人,山阴、朔州著名的劳动模范。永和这篇文章形象生动地记述了杨庄农校创建的过程,提供了大量的珍贵史料,十分有助于了解农校当时的情况;文章同时介绍了他自己创业奋斗的过程,全篇写得激情澎湃,真挚感人,非常值得一读。

      杨庄老乡张世满博导主持书写杨庄村有关教育发展的历史,邀请我回忆一下在杨庄农校的一些情况。作为杨庄农校首届(农一班)学生,我义不容辞,情不能辞……一时间,我的内心澎湃翻涌,一幕幕的往事,一个个熟悉亲切的面容,都放电影般涌上心头!

      有一句话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这大半辈子走了很多的路,也登过很多有名的山,在我心里,没有一座山高于东双山,没有一条路长过通往杨庄的路。东双山、杨庄是我梦魂萦绕永远的情感寄托。我的人生、我的梦想,和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养育出来的父老乡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片土地也滋养了我的亲情、友情、爱情,见证了我所有的成败得失欢乐忧伤。

      我与杨庄有着深厚的情缘。我求学在杨庄农校,在这里,我学到了知识、技能;在这里,我锤炼了魄力和毅力;在这里,我放开了眼界和格局。在杨庄农校这片沃土上,我不断学习,茁壮成长!

      我的媳妇季小兰是杨庄人,我儿媳梁丽玲也是杨庄人,两代人的姻缘,像是两条无形的红线,联系起了更多的亲戚。因此,我们一家两代人既是东双山村人也是杨庄人,这一点杨庄人没意见,我们更是发自内心承认这一点。我也很庆幸,很感激季家和梁家为我们陈家养育了两个好女人,好母亲,她们的辛勤付出和任劳任怨,使我们这个大家庭和睦幸福兴旺发达。因此说起杨庄农校,说起杨庄村人,我的内心十分亲切,那里有我的同学、同事、老师、亲戚、朋友,那里的一草一木我都感到亲切可爱。

      这是上天的眷顾,是难得的缘分。不论是事业,还是姻缘,追根溯源,当从杨庄农校说起。

     1975年8月1日来到合盛堡公社杨庄五·七农校。当时的校长是杨廷耀,副校长季文礼。杨廷耀校长和我沾点亲,他知道我还想继续上学就把我招到了农校。季文礼副校长一直很看好我,在我们高中二年级的时候主动做媒,把他的侄女我的同班同学季小兰说给了我。当时,我家里穷的叮当响,三哥娶亲的饥荒尚未打清,哪敢张罗娶媳妇儿的事情。第一次去季小兰家吃饭我诚惶诚恐,但心里认可季小兰也认可他们这家人,没和家里大人说就私定了终身。后来结婚,一分钱没花,等于赊回个媳妇儿。好在他们家人开明,并未就此事追究,这个典故反倒成了聚会时的笑话儿。

     建校初期教员有崔文宽、李玉贵、陈礼金、李存儒。当时的学校其实只是一个名头,真正的一穷二白,要想把学校办起来,必须得师生共同努力,白手起家。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在校长们的带领下,我们先办砖窑,烧砖盖房。当时的砖窑师傅是陶福明,农一班的学生参与帮窑。东双山陈礼琪、来远解玉德等同学,一边烧窑一边配合老师招收学生,当年就招收了五十多名学生,我是最早报名到校的学生之一。我们这些学生在杨廷耀校长的带领下开始建校,当时的口号是:“发扬抗大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白手起家,超越自我,抬得起头,抗得住事,稳扎稳打,迎难而上!”

     我这个人从小爱琢磨,早在十四五岁时候家里打碗柜,就跟着匠人舞弄过木匠家具,当老师问谁能做木匠、泥匠营生时,我自告奋勇把木匠、泥匠的任务全部抗起来。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过实践出真知,边做边提高,我这个半截手匠人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很大提升,做出来的板凳桌椅像模像样,抹出来的墙也还平整光滑,当年10月份盖起二十多间房。

      11月份,我们农一班去大同糖厂,一方面勤工俭学挣钱建校,另一方面也是去避冬。一来刚盖起的教室、宿舍潮湿不好住,二来省点烧炭钱。反正那个时候就是开源节流,能省则省,能往回刨闹尽量往回刨闹。那年的春节也是在糖厂过的,同学们第一次离开家人,一起坚守岗位,真正是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1976年3月我们从糖厂回来,用挣下的钱办起了铁匠铺,给煤矿打道钉,师傅是杨庄季文金、季文贵弟兄俩。我们农一班解玉德、冯培吉、梁启江、杨会仁、陈玉和等同学参与铁匠铺打铁,还打造了一些农具,又买了些旧车床、旧刨床,成立起机修车间,给山阴大修厂提供一些零件。

     当年还成立皮带油厂和润肤油厂。76年唐山大地震,77年又成立地震监测室,同学们除了学习专门知识外,也开始学习文化课。当时的任课老师是语文杨廷耀,农技李存儒,政治崔文亮,数学李玉贵,机电陈礼金,后勤季文礼。

       1977年,学校开始招收农二班,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早在农一班招生时,鉴于当时的形势,家庭出身特殊的孩子不许上高中,不许当兵,不许招工。杨廷耀校长坚持出身不由人的原则,提出“办学是为祖国培养有文化、有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通过与公社、县教委领导及村干部的沟通协调,据理力争,我们这些人顺利进了杨庄农校。就这一点,足见杨廷耀校长的眼光是多么敏锐而具有前瞻性。

      杨校长也是我们身边的榜样和楷模,更是指引我们人生航向的灯塔。杨校长的为人治学也是有口皆碑,有诗为证:跟着杨廷耀,学习不用问;技能全面学,科学永攀登;农校学技能,一生致以用;回想农校事,勇气成倍增;一世遇良师,真是幸运人;农校育良才,终身去享用;遇难敢打拼,争当开拓人;不怕“穷”和“白”,困难脚下踩;撸起袖子干,白手起家人;永当攀登者,引领后来人。

     1977年秋天,合盛堡公社成立农牧场,地址在兴盛堡村。当时,农牧场和农校是一体化的。农校办起了农场,农场又大力支持农校的发展,实现了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当时杨廷耀既是校长又是农牧场厂长,还是兴盛堡村支书。我们农一班毕业全部分配在农牧场,大家在那里安家落户,并且合并回兴盛堡村。农一班大部分同学又开始了农场的艰苦创业,接着农二班、农三班陆续招进来,破堡村这个晦气衰败的名字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村本来地多人少,这样一来,不仅有了人,而且有了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犹如鱼儿得水,农业副业搞得红红火火,兴盛堡真的兴盛起来了。梧桐招凤,回迁的外来的,全村人口一度超过200人。

     1978年底,副业队买回来两台拖拉机,为机械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进步,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命运休戚相关。1975年进入农校我就当了班长,盖房的木匠、泥匠一肩抗。少不更事,没有压力,只觉得自己是能人,是校长老师器重的好苗子,心中像是燃着一团火。在大同糖厂原料科当带班负责人,三八制带班。后来办企业,又是分管小工厂的厂长。去兴盛堡后当了农牧场的副厂长、副业队的队长,后又带领大家办起了醋厂、粉房、豆腐房、养鸡场、牛场、羊场、盐房。1978年时,农牧场的工分值达到了3.6元,位居雁北地区第二。

      1981年我回村当了专业户(兼农场职务),搞起种蘑菇、养鱼、养鸡专业。1984年担任东双山村支部书记。

     1987年,山阴县教育改革,每个乡只保留一所中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杨廷耀老师和村里乡里的共同努力,把东双山村300亩果园作为农校基地,保留下了农校(初中),校址从杨庄迁往东双山,后来改为合盛堡乡职业中学。

    1989年,经山阴县教育局同意,山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山阴县分校东双山教学班在职业中学落户,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又开设了农学、土壤学、作物栽培、果树嫁接等实用课程。这样,职业中学就成为“一师任二教,一校变两校”的格局。初中三年,既学习文化知识,又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既能领到初中毕业证,又能领到山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毕业证,真是不拘一格育人才。东双山职业中学办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前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教室坐满了人,没有一点空隙,但还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即使说人情走后门都没有办法。那时职中有300多名学生,20多名教师,期间农校共考取了高中、中专各类人才380多名。在全县升学率排名第一。

     现在,我年近古稀,是一名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农民,我有幸被选派到中国农业大学学习,在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经群众选举,担任了二十多年党支部书记,还担任着合盛堡乡党委副书记、山阴县永和生态实业基地总经理、朔州市永和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现任山阴县泰和牧业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山阴县泰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董事长。

      一重身份便是一重责任,一重身份必须有一份担当。我没有年龄的压力,反倒越干越有劲,越干越精神。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我始终坚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走,帮着农民富”的原则,抢抓机遇,把握政策,克服困难,拓宽服务领域,走出了一条服务“三农”的现代化道路。立足资源优势,在农科院专家们的参与指导下,开发了黄花梁15000多亩的富硒土壤,并开发了众多黄花梁系列富硒农产品,山阴县获得了全国唯一富硒小米之乡的地标称号。

      2019年全国有机旱作农业现场会在黄花梁下召开了。现在,中国农大、山西农大、山西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在黄花梁成立起全国有机旱作重点研发项目区,每年有100名左右研究农作物和农业的博士生导师和学生在黄花梁下搞科技研究,给黄花梁坡区带来了特别大的推动力,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面对全县8万头奶牛青饲料短缺和20万亩优质柠条利用不力的困惑,我们在柠条加工饲草上大做文章,开启了全县第一条青饲料生产流水线。

      几十年来,我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县劳模和先进个人等表彰。1992年被评为山西省农村青年应用科技“生产能手”,2003年获得市委市政府“造林大户”,同年获得省级“先进农建大户”,2005年获得省级“治沙标兵”,2007年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户”,2017年被授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被授予“山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2019年获中华全国供销社“红背篓精神传承奖”。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猛一回头,时光的列车已经驶出了近半个世纪,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头小伙已经年近古稀,博学而充满理想主义的老师校长有的已经作古。当年的校舍也改作他用,但谁又能否认它的存在,抹煞它的价值呢?杨庄农校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办学形式,她的兴起和结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杨庄农校的精神代代相传,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生活实践中。

      一日难再晨,青春不回头。杨庄农校,我的母校,我的摇篮,她承载了我们一代人的青春荣光。我们永远怀念杨庄农校,永远继承发扬农校精神,永远不忘老校长杨廷耀,副校长季文礼,以及一起摸爬滚打过的老师、同学。

      就我本人而言,是杨庄农校哺育了我,为我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杨庄农校的锻造分不开。我的梦想从那里起航,虽然我从来不缺乏走出去的机遇和能力,但骨子里的执拗和倔强不允许我放弃,更不允许我偏航。在黄土地上深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始终不变的梦想。这个梦我做了半个世纪,乘着政策的东风,我的梦想一步一步实现了,我和我的父老乡亲从吃糠咽菜到丰衣足食,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我们一步一步走下来,步履坚定,铿锵有力。

这种力量来自信仰,来自杨庄农校!

     斗胆为杨庄农校提炼一种精神,那便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作者简介:陈永和,男,1955年7月生,山阴县东双山人,中共党员。1984年3月参加工作,中国农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历任合盛堡乡东双山村党支部书记、合盛堡乡党委副书记、山阴县永和生态实业基地总经理、朔州市永和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曾多次获得省市县劳模、先进个人等表彰。现任山阴县泰和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山阴县泰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董事长。

返回
相关新闻
改革与创新杂志社
地址: 深圳市福田区八卦岭工业区523栋7楼18室
粤ICP备2021012006号
手 机:13714988899
邮 箱:sz13717089581@163.com